“飞架黄浦江”的造桥人——记全国劳动模范、申能集团高端人才奖得主、原上缆所总工程师余云龙

    发布日期:2021/10/18 15:09:53    来源:青春上缆所    阅读次数:

    人物速写

    1.jpg

    余云龙,1943年4月6日出生,1966年7月毕业华中工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1967年进入上海电缆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电线电缆专用设备的研发设计及电线电缆工厂设计,曾担任上海电缆研究所第五研究室主任(后更名为上海电缆研究所工程设计研究处,担任处长),上海电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是我国电线电缆专用设备领域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他承担的项目曾多次获得建设部、机械部的优秀工程设计奖和上海市的科技进步奖。1992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并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1993及1998年两次当选为上海市杨浦区人大代表。


    知难而上,勇挑重担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缓解浦江两岸之间的交通困难,上海市决定在黄浦江上修建南浦大桥。上海市相关部门了解到,电缆导体线芯的绞合与钢丝的绞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遂与电缆所进行接触沟通,随后电缆所成立了由余云龙为项目总负责人的攻关团队,开展大桥缆索生产制造设备的设计、定型工作。1988年初,上海市委召开会议,决策自主建设南浦大桥。同年,为制造适用于南浦大桥的聚乙烯护层大节距扭转型钢索,机电部上海电缆研究所向上海市委签订了“军令状”,牵头桥梁钢索制造任务,并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上海第一市政工程公司、南汇宣桥工业公司专门联合组建了上海浦江缆索厂。


    2.jpg


    日以继夜,三年通车


    讲到聚乙烯护层大节距扭转型钢索,是国外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广泛用于斜拉桥的新型钢索,具有弹性模量高、防护性能好、护层重量轻、施工方便、费用低、可以成盘运输,适合于工厂化生产等优点。当时仅有日本、西德、英国等少数几个先进国家生产;国内尚属空白。


    3.jpg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余云龙,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既要组织人员设计生产缆索的设备、联系制造厂家并监督制造,甚至连缆索运输的超大线盘都需要重新设计制造,还要组织人员对上海浦江缆索厂进行工艺布置设计,抓好各项工作的进度,就是为了确保90对缆索的供货进度与大桥施工所需同步。但是,余云龙带领团队勇挑重担,日以继日地开展技术攻关。


    4.jpg

    5.jpg


    1990年6月,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聚乙烯护层大节距扭转型钢索一举通过由当时的上海市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的对南浦大桥斜拉索生产工艺技术开展的专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车间工艺布局合理、工艺流程通畅、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具有独创性,填补了国内工厂化生产的空白”,“南浦大桥工程所用之0号索(265/Ф7),其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技术条件要求,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产品可用于南浦大桥工程”。


    6.jpg

    7.jpg


    以此为基础,1991年6月20日南浦大桥贯通,1991年11月19日大桥落成典礼在上海举行,同年12月1日,南浦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南浦大桥宛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它使上海人圆了"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自1988年12月25日南浦大桥动工建设以来,前后历时仅3年时间。


    8.jpg


    连续作战,横贯东西


    在上海浦江缆索厂向南浦大桥提供缆索供货的同时,余云龙带领项目组就开始考虑杨浦大桥所需缆索的制造问题。杨浦大桥每座索塔两侧各有32对拉索,全桥共256根,最大索长330m,拉索最大断面由313根直径Φ7高强钢丝组成。要生产比南浦大桥的缆索长度更长、直径更大缆索,需要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并对厂房进行扩建。在项目组及缆索厂的共同努力下,顺利的完成了杨浦大桥所需斜拉索的供货,杨浦大桥工程自1991年4月29日开始打桩,经过30个月拼博,提前100天完成建筑任务,于1993年10月23日上午10时顺利建成通车。杨浦大桥602米长的主桥犹如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在当时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居第一。


    9.jpg


    杨浦大桥挺拔高耸的208米主塔似一把利剑直刺穹苍,塔的两侧32对钢索连接主梁,呈扇面展开,如巨型琴弦,正弹奏着巨龙腾飞的奏鸣曲。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大桥题写了桥名,他以88岁高龄登上杨浦大桥时感慨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万年书”。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及后来建设的徐浦大桥、奉浦大桥等斜拉大桥的逐步建成,使上海浦东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投资商将资金投向这片热土,便利的交通环境使浦东的腾飞添上了翅膀。


    创新发展,服务全国


    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是斜拉桥的形式,然而中国地大物博,面对大江大河,需要建设更大跨度的悬索桥,广东汕头海湾大桥就是典型的例子。悬索桥的每根主缆采用预制平行股缆组成,每股由91根φ5钢丝组成六边形截面,每根主缆共有110股。主缆挤圆的外径为55~56cm。悬索桥主缆预制平行钢丝束成品的生产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又摆在了项目组的面前。从1992年开始,余云龙又带领项目组研发设计生产由91根φ5钢丝组成六边形截面的预制平行钢丝束的设备,经过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如期为汕头海湾大桥工程提供了220股预制平行钢丝束成品,为汕头海湾大桥的建成提供了坚实的保证。1992年3月28日,汕头海湾大桥动工兴建;1995年12月28日,汕头海湾大桥通车运营;1996年10月,汕头海湾大桥通过验收。汕头海湾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悬索桥。


    11.jpg


    随着上世纪90年度初作为桥梁受力件的斜拉索、悬索的研发成功,不仅让黄浦江上升起了除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多座“彩虹”,祖国的大江大河也都升起了无数的“彩虹”,同时也使我国的桥梁建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余云龙主要技术成果获奖情况:

    1978年,“铝杆连铸连轧生产线”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集体奖)。

    1992年,“南浦大桥用钢索与锚具的研制及工厂化生产”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1993年,“上海浦江缆索厂工厂设计”荣获“国家优秀设计奖”(排名第一)。

    1993年,“上海浦江缆索厂工程项目”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第二届优秀勘察设计奖 一等奖(排名第一)。

    1993年,发明专利“大节距扭绞型钢索的制造方法与设备”获国家专利局“中国专利金奖”,排名第一。

    1994年,“杨浦大桥成品拉索成套技术研究”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994年,“杨浦大桥彩色成品拉索的研制”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994年,“上海杨浦大桥预应力施工设备及关键技术”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1996年,“悬索桥主缆预制平行钢丝束成品生产技术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