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资讯

我国光缆填充油膏产业发展一二事

发布时间:2023/12/15 16:24:23 浏览次数:

我国电缆材料工业和石英玻璃工业是通信光纤光缆材料技术进步和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包括填充油膏在内的一系列光纤光缆主要原材料(光纤预制棒除外)均来自电缆工业。

填充油膏,是线缆结构中的阻水材料,可分为电缆填充油膏和光缆填充油膏两大类。电缆填充油膏的用途主要为防潮、防水、抗绝缘;而在光缆结构中,光缆各组件间存在着间隙,这些间隙可能会导致水和潮气的产生,对光纤造成损害从而导致传输中断,便需要阻水材料来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填充油膏便是光缆生产中常用的阻水材料之一。

按照不同的功能性,填充油膏可以进行以下分类:


640 (1).jpg


我国电缆填充油膏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主研发期、发展黄金期、平稳期。

1998年以前,我国几乎90%的电缆填充油膏都需要进口,当时国内技术尚未成熟,产品质量不稳定。这一时期的电缆油膏主要以无机二氧化硅为增稠剂,电缆填充油膏主要以石蜡凡士林为主,通过加热方可填充。

1999年至2001年上半年,是电缆填充油膏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个阶段,国产缆芯填充膏技术质量基本上达到了国际水平,并已完全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内除少数电缆生产单位少量进口外,几乎所用缆膏均为国产。这一段时期,阻水油膏发展迅速,冷填充工艺逐步发展,热熔型缆膏开始减少使用。

2001年下半年开始,电缆油膏行业开始下行,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多种电缆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调,国内外油膏生产单位不断寻找新材料、新配方、新工艺,借以降低成本。

而光缆填充油膏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光缆填充油膏市场,则与光纤光缆市场休戚与共。

20世纪80年代,国内在大量引进技术,引进外企的过程中,也同时大量进口国外原材料光缆产品。这些举措淡化了国内的技术创新和原材料的研发,同时也使得国外公司左右了中国的材料市场价格。

当时光纤市场被美国康宁、日本住友等公司占据,每千米价格高达1000多元,纤膏则被英国UNIGEL、BP和日本SYNCOFX公司所占据,价格高达8万元/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明确提出通信干线全部采用通信光缆,中国的光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带动了光纤光缆行业的蓬勃发展。

在这一大发展时期中,光纤光缆原材料研发生产的脚步也在不断加速,逐步形成有机的产业链。同时,国内材料企业实现了从下游企业迷信国外品牌到信任并规模使用国产品牌的质的飞跃。

而随着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光缆填充油膏企业也相应得到了可观的红利。

在环保和人工成本增加的大背景下,很多国家选择全干式结构光缆产品,即不含填充油膏的光缆产品。但由于成本因素,以及考虑到全干式结构光缆产品在高低温性、可靠性、一致性等方面较难把握,油膏填充式光缆在我国仍是主流产品,推动我国光缆填充油膏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近几年,由于新冠疫情、国际地缘冲突,乃至去年至今运营商大宗光缆集采的延期,原材料企业经受了较大的影响。在上游基础原材料方面,受海外国际形势的影响,国际原油及基础油的价格在近一年多来经历多次震荡,使得填充油膏企业制造成本上升。

但更令国内填充油膏企业“备受打击”的是运营商光缆集采的延期。我国光纤光缆市场近年来一直存在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而这一次的集采延期,导致光纤光缆产品库存大量积压——这引起了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光纤光缆企业普遍开工不足。

光纤光缆企业得不到订单,自然无法释放订单给上游材料企业,这也使得本就按需备货的填充油膏厂苦不堪言。同样,从填充油膏企业的遭遇也可“管中窥豹”——整个光纤光缆产业链的上游材料厂商其实普遍经历了相同的遭遇。

有业内人士坦言:“目前这个市场环境,给了填充油膏厂商两条路。规模较大、有能力的厂商可以选择另辟新赛道,发展不同产业谋求发展;而规模较小的厂商,也许只能通过让利获得订单挣扎求生,抑或被市场淘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 沪B2-20240342

备案号: 沪ICP备05040613号-4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认证

中国电线电缆网及上海电缆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2011 SECRI and China Wire & Cable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