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35千伏义门变至标里变光缆线路90号杆至91号杆之间光缆线路发现损伤,判断为农用无人机作业时误碰光缆线路,造成损伤。”国网涡阳县供电公司线路班工作人员在使用无人机对线路巡检后汇报道。
6月26日,该公司信通班工作人员在通信网管上发现35千伏义门变至标里变光缆线路衰耗增大,虽未影响正常业务,但存在安全隐患。信通班随即通知输电班,要求协助巡查确定故障点位置。输电班工作人员在接到请求后,立即赶到线路地点,并放飞无人机对光缆进行巡检,仅用30多分钟就找到了损伤位置。
通过无人机远程自主巡检贵州4.9万公里输电线路,这在中国是首家。智能作业中心此次巡检全面排查贵州省11.75万基电力杆塔健康状况。相对于传统人工巡视,巡视效率提升了150%,原人工巡视每日10基/组,现在可达到每日25基/组。
贵州山脉众多,重峦叠嶂,延绵纵横。一直以来,输电线路与贵州茂密丛林的“交织”,给巡检工作带来挑战。
智能作业中心总经理虢韬介绍,以一条50公里的220千伏线路巡检为例,传统巡检至少需要司机、专业飞手、作业监护人3人,从作业任务下达到结束,至少需要9天。用无人机远程自主巡检,目前,以网格为单位巡检,小网格快则30分钟,大网格平均5小时就能完成巡检作业。
“传统巡检费时费力,成本高、质量不齐、效率不高。”虢韬说,智能作业中心自成立以来,经过多次调研与实践,结合贵州电网输电线路多分布于山区的特点,综合考虑“机巢”信号范围、无人机续航能力后,明确了“固定机巢+移动机巢”技术路线,“保安+司机”的管理方式开展智能巡检作业。
现阶段,农用无人机的使用越发广泛,对电力通信光缆也带来了新的危害。以前农用、施工等机械造成的光缆外破都有明显的损伤点,巡视时也比较容易发现。但无人机螺旋桨造成的光缆损坏不同,因创面较小,传统的巡视方式很难发现。无人机巡视方式的引入,极大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近年来,按照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规模化应用”总体要求,大力推动“电力北斗+无人机”更迭应用,引进“高科技侦察兵”,“借眼”智能化无人机,构建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的巡检督查体系。
以某供电公司为例,从1月至今,飞行巡检通信光缆56架次,发现各类隐患3处。通过无人机巡检作业,进一步提高了光缆线路精益化管理水平,保障了光缆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
北斗系统应用在电力领域的无人机智能自主巡飞巡检电缆、光缆、基建现场安全管控、输电线路杆塔倾斜形变监测、用电信息采集、应急处理等方面。依托北斗系统,电网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确保较高精度的时间同步,从而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