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十四五”及中长期,核电建设有望按照每年6—8台持续稳步推进。而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一台百万千瓦新建核电机组的投资大约在200亿元左右。若按此计算,“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核电每年投资规模将超千亿元。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核电项目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这样的投资规模,会否存在资金缺口?
中核工程咨询公司首席专家、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核能分会秘书长汪永平指出,从目前几家主要核电集团核电板块总收入来看,核电后续发展面临资金缺口是显而易见的。
经过近40年发展,我国已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截至2019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47台,装机容量4875万千瓦,居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3台,装机容量1387万千瓦,居世界第一。
从秦山一期单一的国家财政筹集资金,到“引进技术、合资办厂、借贷建设、卖电还钱”的大亚湾模式,再到秦山二期先后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以及之后中广核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我国核电项目的融资模式越来越丰富。随着核电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核电融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
据了解,当前我国核电产业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证券融资、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涌现出中国核电、中国核建、中广核电力等诸多上市公司。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总体而言,我国核电仍然保持以国家股权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债券筹资比较单一,因此融资相较国外完全市场化的融资模式更可控。如果能够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可有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面对疫情冲击,证监会发布多项金融信贷政策支持实体产业发展。汪永平表示:“新的再融资管理办法较旧版办法变化很大,在适当降低再融资门槛的同时,最大变化是引入了定向增发的制度,另外将增发的定价办法改变为市价增发。定向增发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流方式,希望中国核电的定向增发能起好头、开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