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人说三流员工才卖命,二流员工卖的是时间,要做就做一流员工,可一流员工卖什么呢?卖理想卖情怀吗?身居职场,你算几流员工呢?
同样是工作1到3年,3到5年,有人能从小白干到主管,有的人从助理一路升职做到年薪百万的高管,有人却原地不动,工资不见涨、职位没变动。为什么?
其实,员工也有一流、二流、三流之分,你现在属于几流员工呢?
常有人会在朋友圈各种的晒工作加班,工作如何辛苦,如何努力......这些人简称朋友圈劳模。朋友圈劳模又分为两类:
1. 很努力,确实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
2. 很努力的假装自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
第一类朋友圈劳模,勤奋但低效。在公司里做事奉行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实在拿不到功劳的情况下,用苦劳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第二类朋友圈劳模,纯粹是在浪费自己、消耗公司。这种人被辞退是必然事件,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这两类员工其实都属于三流员工。
你可能会问:“勤奋怎么能说是三流员工呢,老板不就喜欢勤奋的人吗?”
老板是喜欢勤奋的员工,但不喜欢勤奋却没有成绩的员工。更不喜欢把“装忙”当勤奋的员工。
那比勤奋更值得被赏识的是什么呢?
是执行力强。注重细节,善于行动。给你的任务能完成,关键时刻能保证不掉链子,在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能力。只要薪水给到位,就能回报以相应的价值。
这样的员工,性格温和,听从上级指挥,是老板认为“靠谱”、“好用”的那一类人,但这类员工也只是擅长“按照指示去执行”,不擅长主动解决问题,也不能独立对结果负责。
有执行力的这类员工属于二流员工。
那到底怎样才能算一流员工呢?一流员工常备以下三种能力:
一:懂谋虑
一流员工就要像司马懿一样,做一个军师,知道老板想要什么,想实现什么目标。他能根据这些信息给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的方法。一流员工的作用就是要体现在事情发生之前,而不仅仅是决策以后去执行。
二:四两拨千斤
除此之外,还要有四两拨千斤,扭转不利局面的能力。
今年年初,豆瓣电影因几部大制作电影的评分过低,遭到其主创人员与发行方一起围攻。同时又有两家重量级媒体加入讨论,把“质疑豆瓣的评分专业度”上升到“危害电影产业”的层面。
对于此事,豆瓣的回应可以当作范本。
在舆论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豆瓣创始人阿北的发言,把平台与电影的消费者放在同一个战线,在评分算法、审核机制、防恶意刷分体系等各个层面给了非常清晰而且明确的回应,不遮掩、不躲藏、不卑不亢。并且给出了结论“想要评分高,只能去拍好电影”。
这个回应得到了大多数网民的支持,甚至出现了看电影只看豆瓣评分的声音,本来就不做什么宣传的豆瓣,在这次被动的场面中获得了非常有利的品牌宣传效果。这个,就是四两拨千斤的能力。
三:化骨绵掌(处理危机事件)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一点小事发酵起来也会火力惊人。这就要求一流的员工,必须有化解危机能力。简单拿出一点来说,最起码,你要会道歉。一旦出现问题,有温度的道歉永远好过巧言令色的推诿。
那么,一封好的道歉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态度诚恳、文笔优美的道歉信可能会让对方舒心,但是,优美文字的后面,是带着判断力、责任感和工匠精神的字字斟酌,危机公关的道歉信绝不比写散文,放开抒发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流出来的优美,都是值得珍藏的经典。
那一封好的道歉应该如何写?
1. 与产品和消费者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关联的道德过错,尽情道歉、煽情道歉、激情道歉。比如支付宝圈子事件,新闻抄袭事件。
2. 与产品和消费者经济利益有关的过错或争论,要谨慎道歉,严守事实,退一步就是先“遗憾”着。这种例子太多了。
3. 产品和道德过错叠加引起公愤的危机,诚挚简洁地道歉,不多煽情。如大众汽车的全球“排放门”事件。
对于老板来说,要想办法招到一流员工。而对于员工来说,则要想办法成为一流员工。
如果你已经被贴上了三流员工的标签,不要怕,一切都可以改变:先分析一下是主动贴上的还是被动贴上的。
如果是被动动贴的:好办,离职。
也就是说公司的大环境迫使你去随波逐流的演戏,就马上离职。这个公司不值得你继续消耗下去。
如果是主动贴上的:好办,你自己去撕下来。
但不管是离职摆脱三流标签,还是主动撕下三流标签,这都只是第一步,那第二步你怎样才能再给自己贴上一流员工的标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