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为学管理”系列(八)——唱响华为管理“交融曲”

    发布日期:2021/1/11 16:21:03    来源:企业管理    阅读次数:

    编者按:华为的成长,不仅是一个话题,还是一个可持续研究与深挖的中国本土企业崛起的经典案例。在本系列文章中,作者尝试从多角度对华为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出华为的管理经验来帮助、促进中国企业共同成长。


    任正非把西方管理学、东方文化哲学、军队管理理念融入华为的企业管理中,成就了华为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战略。

    熵增视角

    熵是什么?

    熵首先是物理学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会随时间增大,逐步达到极大值,系统则会达到一种无序的平衡态。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也被称为熵增定律。

    那么,物理学上的熵增定律为什么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因为从定义来看,熵其实就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熵增就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都是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

    《华为基本法》撰写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卫伟与任正非交流管理话题时,提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任正非发现,规律有贯通,现实中亦可融会。因此,任正非从此在考虑企业管理时,把熵增作为一个重要视角。

    灰度管理

    清晰的方向从灰色中脱颖而出。

    《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说:“任正非最大的管理思想是灰度管理,当时在结集出版《华为基本法》时的书就叫《走出混沌》。”

    为什么华为会有灰度管理?任正非会有灰度哲学?通过《华为基本法》撰写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春波长期以来对任正非的认知,或许可以追溯到一些缘由:“很难概括任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眼中的任正非,是游走在黑与白之间灰度的一个人——既脾气暴躁,又能静水潜流;既铁骨铮铮,又柔情似水;既嫉恶如仇,又宽容妥协;既用兵狠,又爱兵切;既有霹雳手段,又有菩萨心肠;既悲天悯人,又收放自如;既恪守中庸之道,又明辨是非善恶;既霸气霸道,又谦卑谦虚;既爱财如命,又挥金如土;既内向羞怯,又外向张扬;既冲动,又自律;既成熟老练,又稚气顽劣;既低调内敛,又高调霸气;既简朴,又奢华;既不修边幅,又注意仪态仪容;既保守守旧,又紧随潮流;既胆识过人,又心存敬畏;既固守原则,又豁达变通;既实用主义,又理想主义。”

    “活下去”是硬道理

    任正非坦言,创建华为的初衷就是“活下去”。或许这是华为最终喊出“活下去是最高战略,也是最低战略”的原因。

    多数企业在做战略规划时,都是战略要如何宏伟庞大,如走向集团化、国际化、全球化等等,而真正能够清晰、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战略,并且能想到战略发展的基点在哪里、具体是什么的企业并不多。其实,活下去,没有成功只有成长,难道不好吗?

    “静水潜流”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在华为,可以明显感知到的是静水潜流,即表面看似很平静,内在却是激情满满。

    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它又孕育着冲破阻碍与困境的最强大的力量。正如《老子》中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华为不只在发展模式上遵循静水潜流,在改革上,也如是。任正非曾强调:“我们的干部、HR 也要虚怀若谷,闻过则喜,注意方法。战时不宜大风大浪、大起大落、波涛滚滚,改革要静水潜流。”

    值得深究的华为方法论

    1. 拒绝短视和机会主义

     “华为随便抓一个机会就可以挣几百亿元,但如果我们为短期利益所困,就会在非战略机会上耽误时间而丧失战略机遇。”2015 年年底,任正非在与彭剑锋的访谈中提到,华为多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坚持“管道战略”。

    华为2015 年年度报告宣称:“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这种专注做好自己、集中力量攻破城墙口的决心让人印象深刻。

    2. 始终与用户在一起

    任正非在一次讲话里提到“春江水暖鸭先知”,概括了华为一以贯之的经营核心原则——始终与用户在一起。

    与用户在一起,关键挑战不在于创业阶段,而在于企业进入规模阶段之后,如何建立制度、流程,继续保障整个系统“与用户一起”,并最终塑造出用户导向的文化。

    1998 年,任正非决定聘请IBM为华为梳理流程和建立系统,整个项目投入超过20 亿元,最终构建起一整套支撑“大象跳出华尔兹”的科学管理体系。期间,华为当然也做了很多事情,但都可以用郭士纳的一句话来概括:“必须把市场(客户)确定为所有行动和行为的动机。”

    3. 浆糊理论”

    “我什么都不懂,就懂将一桶浆糊倒在华为人身上,将15万人黏在一起,朝着一个大方向拼命努力。”任正非直言。

    华为轮值CEO 之一徐直军坦言:“在科学管理方面,华为唯有人力资源的核心理念和思想不靠引进,而是基于任总的思想和大家的集体智慧。”“华为成功的最核心要素,就是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利益分享机制。因为这个机制,把华为公司员工和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也正是因为这个机制,使得华为能做到很多其他企业难以做到的事情,比如干部能上能下。”

    4. 华为就是“阿甘”,比别人多一点奋斗

     “我们没有国际大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市场地位、人脉和品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有比别人多一点奋斗,只有在别人喝咖啡和休闲的时间努力工作,更虔诚地对待客户,否则我们怎么能拿到订单?”任正非说。

    任正非曾经多次表示,华为就是“阿甘”,认准方向,朝着目标,傻干、傻付出、傻投入。

    5. 保持危机感

    传播最为广泛的是任正非在2016 10 26 日的内部讲话。他说:“金融危机可能即将到来。”“一定要降低超长期库存和超长期欠款。以前我们的货款记录不清晰,客户来还欠款时,我们还莫名其妙,连合同和欠条都找不到了,如果客户不还钱,多少预备金都付诸东流。”

    这种预警意识在徐直军的新年献词中也有直接体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商业环境,我们要用法律遵从的确定性,来应对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以跨越宏观环境的不连续性风险;要有应对金融危机的预案,从组织建设和干部配备上提升对风险内控、合规运营的监管能力。”

    6. 排除障碍,提升优秀员工

    2016 年,为了配合华为以“项目为中心”的战略转型,任正非建立了战略预备队。

    华为的战略预备队主要目标是激活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与干部、专家团队。通过训战管理提高作战队伍的意志和能力;战略预备队是能力中心,作战的指挥决策权还是在一线;队员的任职资格管理仍然是由HR 及其授权机构管辖。这样预备队就能配合有序,不冲突、不割裂。

    2016 11 30 日, 任正非在听取了战略预备队汇报情况后强调,华为一定要培养优秀将领,排除一切障碍,让英雄儿女成长。

    (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