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投产仪式举行,这标志着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投用,并网发电。
该项目是我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唯一国家示范项目和首个商业电站项目,是国家能源局和江苏省能源局重点推进的项目,也是江苏省2019年、2020年重大项目。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概念的提出者卢强介绍,一期项目储能功率和发电装机均为60兆瓦,储能容量300兆瓦时。远期建设规模1000兆瓦,将打造成为华东地区电力调配中心。
项目采用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利用水溶采盐后形成的巨大腔穴,在电网低谷时将空气压缩到盐穴中,用电高峰时再释放压缩空气发电,从而实现削峰填谷,提升电网调节能力,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项目的投用,将在改善能源结构、保障长三角地区国家战略能源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绿色低碳,金坛盐穴变清洁能源“聚宝盆”
金坛拥有数百亿吨地下盐矿,盐矿开采后,就留下一个个空腔体积巨大的盐穴。金坛盐穴多位于地下1000米左右,体积大、密闭好、稳定性高,是储气的绝佳宝库。此前,中盐金坛公司曾打造过中国盐穴储气第一库,拥有着丰富的盐穴储气实践经验。
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一期项目使用的盐穴,高100米、容积约22万立方米。
项目南侧,7个巨大的罐体尤为显眼,里面蕴藏着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绿色“秘笈”。
该项目与国外同类电站相比,最大创新点是首次采用非补燃技术,利用“内循环”,不依赖外界能源。项目通过热交换设备,将压缩空气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能储存在几个巨大的储热罐体中。等需要发电时,罐体中的热能成为天然的“助力剂”。因此,项目在储电、发电全过程无燃烧、无排放。
据测算,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一期项目投运后,全年可节约标准煤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8万吨。
当下,常州正积极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绿色制造体系、低碳生活体系、零碳经济体系,将“两湖”创新区打造成践行低碳城市理念的示范区。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将成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
此外,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二期项目前期设计工作已经启动,届时将为江苏沿海地区海上风电提供储能服务。
项目引人才,金坛盐穴变高能级聚“才”地
盐穴储能这样集聚高端能源技术的项目落地常州金坛,也给这个自然宝地引来高能级人才。
清华大学博士张学林,是项目技术研发团队成员之一。2018年至今,常驻于项目现场的张学林,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片热土对人才的重视。“金坛在资金上、生活上、工作上,都给我们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借着金坛盐穴储能项目,像张学林一样的能源研究青年人才,有了最理想的圆梦之地。“这个项目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教学基地,清华大学也在这里设立了院士工作站,我们通过项目测数据、做实验,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我们清华大学的师兄、师弟都争相前来。”
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申请专利百余项,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实现了主装备完全国产化,并逐渐形成中国压缩空气储能标准体系。
项目培养出一批兼具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压缩空气储能专业人才,其中4人次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注册专家,3人入选全国电力储能标委会专家,我国首批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值长获得资格认证上岗。
当下,常州正着力建设“两湖”创新区,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张学林说:“我们项目二期已经启动了。常州金坛未来更便利的交通、更宜居的环境、更具创新活力的氛围,让我对继续在这里奋斗的若干年,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