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核圈”代表委员们提了哪些建议?

    发布日期:2023/3/10 13:06:52    来源:国际电力    阅读次数:

    3月7日,进入2023年全国两会开幕后的第四天。记者注意到,“核圈”代表委员们积极履行职责,提出不少有分量、有质量,说在咱们核电人心坎上的好建议。

    保持每年10台以上核电机组核准速度

    去年,全年核电机组核准量创2009年以来新高,升至10台。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未来十年保持每年核准开工10台以上机组的稳定节奏。

    他介绍,我国大陆现有在运在建核电机组76台,装机810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二,但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仍较小,分别为2.2%和5%,尤其是发电量占比,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3。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按照2030年、2050年核发电量占比分别达10%和18%测算,核电在运装机至少需达到1.5亿千瓦和3.8亿千瓦。“根据这样的测算,我们未来十年必须保持每年核准10台以上核电机组的发展力度。”杨长利分析说。

    杨长利认为,在践行“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我国无法再大规模新增化石燃料进行发电,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的电力系统中,需要核电作为稳定电源,与新能源形成互补,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同时,核电作为高效能源,能量密度高、无间歇性、受自然条件约束少,具有稳定供应能力,是增强能源安全的重要选项。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用电高峰时段,核电可以充分发挥其稳定可靠、适宜承担电网基本负荷的比较优势。

    促进核技术研发高质量发展

    一些代表委员告诉记者,希望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积累人才和经验储备,更好地推动解决目前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推动我国核技术研发高质量发展。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希望更加充分地发挥核科技工业体系的作用,推进我国核聚变能研发高质量发展。

    核聚变能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和固有安全性等明显优势,是目前认识到的最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核聚变相关科研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核聚变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并跑,到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他指出,我国现有的核聚变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托卡马克实验研究装置以及等离子体实验与运行等相关技术领域。充分发挥我国核科技工业体系的作用,能够吸引更多有丰富经验的核工程技术力量共同参与,弥补现有聚变研发力量的不足,为早日实现聚变能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加速聚变能研发高质量发展、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促进能源新体系构建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聚变力量。

    同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琦,全国政协委员、同方股份党委书记韩永江建议,开展快中子高通量研究堆建设,同时推进新建的研究堆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构建我国核领域科技研发的开放协同机制,助推我国核工业创新引领发展。

    快中子高通量研究堆是先进研究堆的“特种部队”,是开展先进核能研发、同位素生产、先进反应堆核燃料与材料辐照考验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高性能、综合性顶尖设施平台,是世界核大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制胜利器。

    两位代表委员指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钠冷快中子研究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方面具备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启动建设快中子高通量研究堆已具备很好的基础。

    然而目前,我国用于研发先进核能的快中子高通量研究堆数量、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尽快启动建设一座多功能高通量快中子研究堆,不仅具有开展先进核能研发迫切的现实需要,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这将成为大幅缩短先进核燃料与材料研发周期的有效途径,成为补齐我国核科研条件短板、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核心支撑。

    积极推动核能综合利用

    除了提供电力外,核能在清洁供暖供热、海水淡化、制氢等非电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前景。

    “国外已有69台在运核电机组开展了核能综合利用,累积约750堆年的运营经验。俄罗斯、瑞士等8个国家利用核能进行区域供暖,瑞士贝兹瑙核电厂已为附近居民提供了30多年的供暖服务。”杨长利说,他建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扩大供暖规模,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核能供暖方面,段旭如认为,目前,“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是中核集团开发的一种安全经济、绿色零碳的堆型。供热堆在安全、环境、地质、水文等相关方面的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建议加快制定适用于供热堆的安全监管法规及相关标准体系,从选址、设计、审批、监管等方面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党委书记卢铁忠和全国政协委员、中核工程党委书记徐鹏飞,建议加快高温气冷堆石化耦合与制氢示范项目落地及产业化推广应用。他们认为,高温气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好、环境适应性强、系统简单、绿色零碳、经济性高等特点,利用核能供热、供汽、供电替代煤炭消耗,是石化行业面临保障稳定供应与清洁低碳转型双重挑战下的优选方案。

    设立国家“核科学日”、提高核能“走出去”竞争力等

    今年,不少代表委员也延续往年议案提案,继续呼吁设立国家“核科学日”,比如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检修焊工师延才,全国人大代表、中核四〇四党委书记刘士鹏等。

    1958年9月27日,“一堆一器”移交生产揭幕典礼隆重举行,开启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新纪元。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建议将每年的9月27日设立为国家“核科学日”,并以设立“核科学日”为起点,普及核能知识,铭记核工业创业初心,以奋进之姿永葆强核报国之志,以躬身之为锻造成事之功,共担祖国核事业这项光荣使命,共圆核强国这个宏伟梦想。

    此外,核能国际合作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器与抓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等形势也为我国核电“走出去”带来重大机遇。当前,我国急需加强顶层协调,将推动核能“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核能国际合作的中国模式,构建与核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新格局。

    韩永江、师延才等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从技术研发、设计建造、装备制造、运行管理到技术服务,已具备全产业链“走出去”的能力和条件。我国已向国际市场出口了15个核电机组和研究装置,“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 (K—2)于2021年5月20日商业运行。2021年12月20日,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首次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2022年2月,我国成功签订了“华龙一号”阿根廷核电项目总包合同。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具备与核电强国同台竞技的实力。

    他们建议,拓宽核电项目投融资渠道,加大财税、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力度,对核电“走出去”给予一定优惠,以满足构建新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迫切需求。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