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警告:全球海底光缆正面临气候灾难带来的风险

    发布日期:2023/3/10 15:53: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

    近日,一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的论文指出,全球海底光缆正面临气候变化“热点地区”的威胁,世界互联网处于巨大风险之中。

    据悉,该研究出自一个由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主要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在何处影响海底电缆和登陆站。

    且不谈该学术期刊所论证的“海缆风险论”,实际上,已经惯于享受海缆带来全球畅通网络服务的地球公民,一直都有机会“见识”各种天灾人祸对海缆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直接引发的“断网”。

    2003年10月,由于一艘渔船起锚时的拉拽,致使通往上海崇明岛的海底光缆被意外拉断。这一事件造成崇明岛上至少3万有线电视用户信号接收受阻,并持续了近4天时间。

    2009年8月18日,莫拉克台风引起连接北亚地区的重要信息通道FNAL/RNAL海缆中断,该海缆的保护路由在韩国釜山附近的一段受损,造成中国通往北美、欧洲等方向的国际通信服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天,北京、上海等地大量网友反映无法正常登录MSN。
    莫拉克还重创我国台湾南部,引发屏东与台东外海严重海底泥石流,台湾六条国际海缆同时被冲断,包括连到香港、新加坡与菲律宾的语音通信和网络都受影响,修复至少要一个月。经紧急调度其它海缆线路支持,对外通信才恢复正常。大陆同胞对此亦有感受,台湾往大陆汕头等地区的通信发生故障,因特网与语音线路因此延迟,另有80多家企业客户专线中断。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比起看不了有线电视、MSN掉线、网络延迟,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因海缆受损造成的断网,则让人们的“痛感”更加强烈。近期,连接马祖与台湾岛的两条海底电缆先后断掉,导致马祖全面断网,岛上居民不仅看不了电视,连手机也“刷”不了。断网更直接让手机没了信号,当地民众“出门即失联”。

    海缆已是全球化和全球通信的基石,当前全球95%以上的数据流量通过海底光缆传输,包括金融交易信息和社交媒体通信,全球消费数据则99%通过海缆传输,因此,海缆被称为“互联网真正的动脉”。如果发生重大故障,尤其是受到海岸水下山体滑坡、海底泥石流、海啸、地震、冰蚀、台风等自然和气候灾害的侵袭,通信和数据安全将面临巨大威胁。

    去年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因火山爆发致使一个国家“失联”,已经让人们充分见识到了。

    2022年初,汤加境内海底火山猛烈喷发,引发大范围海啸,摧毁了汤加唯一一条海底光缆,汤加全国电话和网络线路就此中断,约10.5万国民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事发后,汤加少量的对外通信只能通过主要由驻首都的外国大使馆持有的几部卫星电话进行(临时提供有限的2G信号,但受弥漫火山灰影响,卫星电话通信也受影响)。

    无独有偶,与汤加情形类似,巴基斯坦在2006年也曾遭遇境内互联网服务中断,全国“失联”12天。原因是有一艘渔船剐断了该国唯一的一条海底光缆。

    人们已经认识到,汤加、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洋国家和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海缆,是十分脆弱的。

    前面提到的发表于《地球科学评论》的文章通过数据分析,确定了气候变化的“热点区域”,在这些地区,海底光缆受到威胁的可能更大。其中包括中国台湾附近地区,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的变化会导致海缆损坏事故率增加。此外,极地地区融化的冰川和海冰也正以超越全球其他地区的速度,影响着海洋环境。

    研究还为未来海缆的弹性和线路位置提供了必要依据。在分析中,研究人员强调要仔细规划海缆路线和登陆站位置,同时还要顾及到当地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以及气候变化会如何对这些灾害产生影响。还需考虑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瞬时事件,例如山体滑坡和热带气旋,甚至是海平面上升和海底洋流变化等更长期的影响。

    概言之,对于数据中心来说,为求网络传输的稳定与安全,海底光缆大多被设计成有多处接陆点的环路。当网络上有局部线路出现故障时,其他线路仍能正常运转。也就是说,海缆资源是否充足,将在气候变化频繁的未来影响到互联网连接的稳定与否。比如香港接入了十余条海缆,当地海缆资源丰富,就可有效避免单点故障导致网络传输受到影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