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霉隧道内汗流浃背查电缆

    发布日期:2023/7/24 10:25:09    来源:南京日报    阅读次数:

    “前两天的强降雨,难免会有雨水渗漏到隧道内,给电缆隧道带来压力,这次巡检也是检查电缆隧道有没有经受住暴雨的考验。”7月23日,南京正式出梅,上午9时,记者跟随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电缆检修专家吕立翔和他的同事们,来到位于鼓楼区汉江路与江东北路交叉口的220千伏下莫线电缆隧道的入口处,开启了电缆的巡检工作。

    打开井盖,一股湿霉的气味扑面而来,“先通通风,”吕立翔拿出一个手机大小的黄色设备,在电缆隧道入口测了一下,“没啥问题,可以下隧道,”吕立翔一边收起气体检测仪,一边对记者说,“如果隧道内的空气里氧气不足或者存在甲烷、一氧化氢等有害气体,这个仪器就会报警。”

    确定隧道内空气环境安全后,吕立翔和同事们依次下井。虽然电缆隧道距离地面只有三四米深,但井口直径只有不到1米,进入隧道,只能通过一个90度垂直于隧道底的钢梯爬下去,因为洞口较小,跟双肩包差不多大小的检测设备,都需要用麻绳拴紧吊下去。

    出梅之后,南京气温飙升,记者四肢并用爬下井底,就已浑身湿透。隧道内的空间比出入口要宽敞些,但暴雨过后的隧道内有不少积水和泥泞,越往里走,隧道内湿霉的气味更重,空气也变得稀薄,让人感觉有些胸闷。吕立翔告诉记者,隧道内虽然不像室外暴晒,但隧道内闷热、高湿、空气不畅,人在里面如同“蒸桑拿”。“我们在这‘蒸笼’一样的工作环境工作是常态。”吕立翔说。

    220千伏下莫电缆线路是城北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12公里,承担着龙江新城市广场、省妇幼保健院等大型企业的供电任务。吕立翔与同伴使用红外测温仪,实时测量隧道内温度。记者跟随吕立翔和他的同事们猫腰往前走,不到100米就已经汗流浃背,踩着泥泞的隧道底,跨过积水,而巡检人员不仅要当心脚下,而且要在此过程中,仔细检查电缆外防护套是否完好,铭牌是否清晰完整,螺丝是否牢固……沿途,他们的汗水从脸颊不停滚落,工作服的背后早已经湿透,衣领上也已经汗迹斑斑。

    “电缆线路70%的故障,都在电缆接头或者电缆终端的地方产生,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巡检的重点。”吕立翔介绍,2公里的220千伏下莫线电缆线路上共有5个电缆接头,每400米左右就有一处,在每一处,巡检人员都会仔细查看金属连接处有无发热、螺丝螺栓有无锈蚀脱落。吕立翔还拿出设备,对电阻接头进行测试,判断接头有无异常情况。

    “迎峰度夏期间,电网负荷大,容易遇到极端天气,每季度巡检一次被改为每周巡检一次。”吕立翔说:“虽然我们的巡检压力变大了,但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是第一位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