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劳动者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从科技创新到工程建设,需要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鼎力支撑,也需要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顶层设计变为现实。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针对人才培养,各地线缆企业“锦囊妙计”频出——
牵头编制光纤光缆制造、网络安全等国家、省市及行业职业技能标准500多项;授权专利5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200多项,国际专利100多项,专利总数位居国内同行首位……一组组数字揭示出亨通的创新水准。一项项成果输出的背后,是优秀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在做支撑。
7月19日,《新华日报》以“亨通集团:让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相促相融”为题特别报道亨通人才发展的生动实践。
亨通集团的人才培养方针可以概括为十二字:育得出,用得好,留得住,引得进。
针对新入职的大学生,亨通专项制定启航培养计划,通过入职培训、导师制度、轮岗锻炼等多个环节,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建立“H”型职业发展体系,为大学生打通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双向发展的通道,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新人到了亨通,不光能够沉浸到制造一线,在基层获得沉淀,更可以借助企业搭建的成长通道、培养平台,或成为技能工匠、研发骨干,或走上管理岗位。
在帮助入职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上,亨通亦有一套“独门秘笈”。亨通集团管理学院院长李谷村介绍,亨通很早就意识到,加强职工培训教育,利于个人成长,也利于企业未来发展。过去10多年来,集团先后成立亨通管理学院、工匠学院,建立起一支800多人的讲师团队,开发培训课程及职教视频1100多门,每年培训3万多人次,组织各类技能竞赛100多场次,为光纤通信、电力能源等业务锻造了一大批高水平管理人才、专技人才。
此外,职级评价是人才发展和晋升的重要依据,但不少企业技术骨干却面临着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很多工程师承担着繁重的技术工作,精力有限,论文数量达不到要求,只能放弃职称申报;另一方面,企业为了保护核心机密也不鼓励,甚至禁止技术人员发表论文。
从阻碍人才长远发展的现实堵点出发,亨通大力推动人才人事改革创新,以自主评审的方式,改变传统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导向,转而以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为导向,强调对参评人员在工作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考核评价,特别解决了涉密岗位人员评定职称的种种桎梏。
这样的自主评审并非“自娱自乐”,其评审报备的职称资格与人社部门颁发的职称证书具备同等效力。2020年4月,在省人社厅支持下,亨通成为江苏首家具有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和技能等级自主评价权的民营企业,建立新八级工(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
据了解,亨通集团已拥有技能人才8000多人,其中包括江苏省首席技师、特级技师、高级技师近300人;近2000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其中正高副高级职称300余人。大量优秀人才的集聚和涌现,为亨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7月中旬,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机械赛道复赛在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举办。江苏上上电缆集团装备部蒋琪珑凭借过硬的职业素养从复赛中脱颖而出,荣获机械赛道复赛最高奖项优胜奖,一举入围决赛。
据了解,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由全国总工会联合吉林省人民政府举办,以“培育卓越班组长,共筑制造强国梦”为主题,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铁路、建筑、电力、化工、机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国防科技工业、轻工等10个赛道复赛分别由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和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等6个全国产业工会主办。
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机械覆盖众多行业,参赛人数更胜往届,比赛规则更加严格。机械赛道初赛就有3900多家企业72000多人参加,电缆行业仅有3人进入复赛。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始终坚持“做好人的工作”,倾力打造培养人才的“土壤”,鼓励人才创新作为,奋勇争先。至今,上上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车间主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上上也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体系。
一系列大国重器、一个个超级工程、一项项科技成就,都离不开技艺高超的大国工匠们孜孜以求。作为制造业企业,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精益求精的工匠成为特变电工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7月9日,《人民日报》第6版特别报道了特变电工新疆变压器厂工艺技术员张国云。靠着一双手、一把量尺、一只皮锤、一个手电筒,仅用8年时间,张国云就完成了同行技术人员花费15年才能够达到的技能水平。20余年间,他参与绕制的线圈达到上万个,绕制总长度4万公里,这也让他练就了“精准控制”的绕制本领,总长几万米的铜线,手工绕制成重达20吨至30吨的线圈,只要经他手,都能将每只线圈公差精准控制在正负1毫米以内,比行业标准提高了一倍。
以张国云名字命名的特变电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后,他发扬“传帮带”精神,创新培训教材,把成熟绕线工的培养周期由两年缩短为半年;提出了“小革小新”、“质量金点子”等创新项目。
特变电工深知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行业发展不仅需要能够按照流程操作的技术工人,更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用人才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也曾勉励并号召全体员工学习大国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专注,立足本职岗位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努力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成就出彩的人生。
7月2日,2023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正式出炉,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与贵州大学联合研发的“柔性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关键制造技术与推广应用”项目凭借科技创新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众多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此次荣誉的获得,不仅彰显了该公司在电缆技术领域的地位,也表明了该技术得到社会的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以质量求生存”是固达电缆集团的经营之道。固达电缆集团每年投入营销收入的近5%作为研发投入,组建了一支拥有40余位高精尖技术人才的科研团队,与贵州大学、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打造了贵州电缆行业首家CNAS实验室。目前,公司取得的国家专利已达68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3项,外观设计2项;矿物绝缘防火电缆专利4项。
今年5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了2023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备案名单。金杯电缆衡阳电缆有限公司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荣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这一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对金杯电缆技术实力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公司在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的高度认可。
多年来,金杯电缆始终坚持工匠精神,以技能为核心,创新打造“金杯工匠”培育体系,投入大量资源,不断完善技能培训体系,通过技能鉴定、技能竞赛、技能交流、技能传承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公司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金杯电缆还将继续加大技能工人培育力度,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企业培养更多的电线电缆高技能人才,夯实电线电缆产业工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