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举行。
在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前,嘉宾们高举采火棒,共同点燃火种盆。
先期从1522米深的南海海底采集可燃冰引燃的“源火”,在火种盆中熊熊燃烧。此次深海可燃冰采集火种,掀开了大型体育赛事火种采集史新的篇章。
那么,“源火”到底是如何采集的呢?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它是甲烷等烃类气体和水在低温高压的环境下形成的类冰晶状的固体,是一种清洁的高效能源。
9月18日采集当天,“海马”号下潜至水深1522米的深海处,出现大片贻贝群,无数豆粒大的可燃冰气泡向上翻涌,这就是“海马冷泉”的喷口。
“源火”采集装置上的可燃冰采集舱下方,有一个半圆台形的透明罩,机械手精准操控机械臂,将采集装置罩在冷泉渗漏点上方。
不一会儿,透明罩上布满白色结晶,这是聚集形成的片状可燃冰,结晶层层累积后,采集舱缓慢回收,采集环节顺利完成。
此时进入到采集装置的是水、可燃冰固体和甲烷气泡的混合物,需要通过降压分解,把固体可燃冰分解出甲烷气体,甲烷气体经过吸水干燥处理后才能输送到引燃室中。
“源火”采集装置的引燃室中,有三根柱子,它们分别是甲烷喷嘴、氧气喷嘴和引燃棒,用来实现燃烧三要素中的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
随着各项指标达到采火条件,“采火!”一声令下,操作人员按下按钮,甲板上太阳能光伏装置产生的电能,经电缆传送至海底,引燃棒开始加热。
二十几秒过后,引燃棒的尖端出现一个红点,它迅速变大变亮,几秒后,喷口跳出跃动的火苗,深海“源火”顺利引燃!
几分钟后,屏幕上金黄色的火焰已经悄然变成湛蓝色,这是火焰充分稳定燃烧的标志。
深海1500多米,水压约15兆帕,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体重集中在一个指甲盖上,在如此环境下让这个“大型打火机”安全顺利完成任务,难度可想而知。甲烷是易燃易爆的气体,安全更是一大考验。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和东海实验室,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克难,历经上百次试验,终于把曾经遥不可及的梦变成现实。
这份突破极限的追求,与体育精神一脉相承。一个月后,这簇火将在广东省奥体中心体育场点燃,这是科技之光,也是梦想之火。让我们一同期待它,点燃激情,照亮每一个拼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