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说,写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写的也是人,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很多时候,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招数、兵器名称,都蕴藏着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
在《神雕侠侣》中,金庸更是借助独孤求败的剑道,来表达人生境界。在描写“神雕重剑”中,杨过在神雕的指引下,来到了独孤求败的剑冢前,他见到了四把剑:凌厉刚猛的青光利剑,可弯可直的紫薇软剑,大巧不工的无锋重剑,不滞于物的草木之剑。
这四把剑看似是在说明独孤求败的剑道修为,实际上却代表着我们人生中的四重境界。金庸将生活哲学融入到了这四把剑中,告诉我们参悟了这四把剑的真谛,便拥有了披荆斩棘的“绝世武功”。
青光利剑,过刚则折。独孤求败年轻时使用的这柄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象征着人在少年时的刚勇无畏与意气风发。然而,这种不避锋芒的刚勇,也很容易在战胜别人的同时,刺伤自己。金庸笔下的一些年轻侠客,年轻气盛,刚勇无畏,由于不懂得收敛锋芒,往往遭遇到了很多挫折。
人生固然需要勇气,但更重要的是懂得收敛。过刚则易折,只有懂得收敛,才能保全自己。这就如同海上航行,有经验的水手总会在风雨到来之前收好船帆。人生也是如此,不学会收好羽翼,就容易船毁人亡。懂得收敛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紫薇软剑,灵活变通。利剑虽然气势磅礴,但也极易摧折,而软剑却“可弯可直”,在克敌制胜方面,具有灵活性。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都像孩子般锋芒毕露。灵活变通,才是走向成熟的阶梯。
懂得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做出自己的选择,才是最为明智的做法。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会收起你的横冲直撞,学会多一些灵活变通,人生才能渐入佳境。圆滑并非世故,灵活并非取巧。圆滑与灵活是懂得变通的表现,是成功之道,也是处世的良方。
玄铁重剑,沉稳厚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玄铁重剑,便象征着可以执此走天下的那一份沉稳厚重。金庸曾自言道:“我的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缓缓慢慢,最后也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做事稳重沉着、能够防患于未然,不仅是一种难得的本领,更是一种心境上的修行。
佛陀曾对弟子们说,自己能够成佛的原因便是懂得心地安稳、安如不动的可贵。在佛陀的诸多弟子中,他很看重“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因为他含蓄内敛,稳重修持。一个人越是沉稳厚重,便越是能走得长长久久。山在静默里沉着,寻觅着自己的高度;水在翻腾中内敛,思量着自己的深远。唯稳重,可以致远;唯内敛,可以有成。做事全力以赴,遇事沉着稳重,如此,必能纵横人生,收获辉煌。
草木之剑,返璞归真。金庸在《侠客行》中写道:“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红尘纷扰,输赢难定,所有的“胜败”都仅是一时畅快。
与其追名逐利,落得一场空,还不如看破输赢,万事淡然。独孤剑冢前的最后一把木剑,便象征着“不滞于物”的淡然洒脱。范蠡和张良是金庸一生最敬佩的两个人,金庸以他们为楷模,最终也做到了功成身退,返璞归真。金庸一生的事业和名誉都在《明报》上,但在1986年他却突然宣布不再担任报社社长,归隐于江湖。急流勇进不容易,激流勇退更难做到。金庸在写完《鹿鼎记》时,正是其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但他却宣布就此封笔,“退出江湖”。
世人对此都感到十分惋惜,很多读者更是写信挽留。但金庸却这样回应说:“对于写武侠小说我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希望不要写的重复,这样性格的人我写过了,我希望就不要再写了,这样的故事我讲过了,我就希望他不要再重复出现。”金庸的急流勇退,是那样的洒脱自然,也因此给世人留下了一段武林佳话。
抛却虚名浮利,远离声色犬马,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回归自然,以淡然的心态面对世界。“看山便是山,看水便是水。”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样能给有限的人生,带来无限的宽广。
一个人能眺望到的远方,取决于他的境界,也取决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若是刚勇无畏,便是锋芒毕露的第一重境界;若是可弯可直,便是灵活处世的第二重境界;若是重剑无锋,便是沉稳内敛的第三重境界;若是万事淡然,便是返璞归真的最高等境界。
人生在世,犹如身处江湖。唯有勘破这四把剑的真谛,才能披荆斩棘,登上人生巅峰,成为绝世高手。
(昆缆集团党群工作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