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家战略,“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在核心技术、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超前谋划、科学部署。
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重大威胁,各国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达成了共识,世界各国将“双碳”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具体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轻气候变化。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作为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郑重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加速对现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此外,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概括而言,“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顺应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还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到新的高度,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为社会经济的绿色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双碳”目标的内涵及具备的基础
“双碳”目标具体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由快到慢不断攀升,在年增长率为零的拐点处波动后持续下降,直到人为排放源和吸收量相抵。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还要实现甲烷、氢氟化碳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达峰排放。
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广实施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不断宣传清洁、低碳、高效和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以及以点带面的政策示范效应,充分调动了各方面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大的动力。
我国已经具备了实现“双碳”目标的经济基础和条件。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作为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已经担负起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大国重任。为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战略研究工作,预判出碳达峰的时间、制定了行动路线图。我国在经济实力、思想认识、技术能力等方面,已经具备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我国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就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取得成效显著,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基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了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前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
科技创新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健全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夯实能源科技创新基础,新能源电力系统技术、战略性能源技术等取得了重大突破,核电技术、电网的总体装备和运维水平等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构建安全、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打造新型能源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技术基础。
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机遇
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仅催生了全新的行业和商业模式,也为各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应该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抓住“双碳”目标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机遇和动力。
为低碳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在“双碳”的背景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将面临深刻的低碳转型,能源技术也将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给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全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借此机遇,催生零碳钢铁、零碳建筑等新型技术产品,推动低碳原材料升级、生产工艺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为绿色服务行业发展带来机遇。金融机构可以开发更多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和工具支撑绿色化转型,从而建立起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投融资机制。环境服务行业将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把降碳作为长期发展方向,在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环保设施的低碳运行、碳排放监测计算、非化石能源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能力,把低碳全面融入环境服务中。
为新的商业模式带来机遇。“双碳”目标有助于改变生产方式,加快节能减排改造,培育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整体目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带动了数字经济的绿色快速发展,催生出了大量新业态和新模式,企业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业务推动商业模式转型和数字化商业生态重构,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国既面临着机遇,也需要应对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
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带来挑战。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依然以传统能源为主,煤炭所占比重最高,占耗能总量比重已达60%,而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占比仅为20%,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能耗使用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占比基本维持在45%~6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还存在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对技术创新高要求带来挑战。高碳经济本身存在发展惯性及技术局限性,要彻底摒弃原有的发展模式并非易事。目前,我国的能源低碳化和能源利用效率都相对较低,在短时间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难度巨大。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都还在推进过程中,对低碳技术、零碳技术等技术创新的需求逐渐增大,这些均是“双碳”目标下面临的巨大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造成不同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本有着显著差异。如在山西、内蒙古、陕西、青海、内蒙古等采矿和电力大省,实施“双碳”将对相关区域主导产业产能造成巨大的冲击,进而造成经济效益下降。
实现“双碳”目标的对策建议
借鉴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经验。目前,英国、日本、美国已经建立了各自的低碳产业发展模式,积累了有关二氧化碳减排、能源低碳发展的诸多经验,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其技术、管理、政策等各个方面的经验,从而加快“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进程。
探索形成制度机制和行动方案。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是生产者和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当前各级政府主要从生产领域制定了制度机制,还应该考虑从消费者责任的角度探索倒逼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偏好倒逼企业技术升级,进行绿色化生产。
加强协同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出台具体政策举措支持科研人员对新能源电力系统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推进新型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突破和成熟。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绿色化生产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高各个行业用能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就通信领域而言,数字“新基建”未来将变成新的耗能大户,为此,运营商开展了广泛的实践与合作,不断推动能源行业节能减排。例如,中国电信提出打造5G定制网,致力于真正解决水泥、石化、电力等用电大户的数字化问题,持续降低重点行业的5G能耗。未来,运营商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拓展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场景,为支撑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