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运行形势不稳,企业都在准备“过冬”。我们要健康活下去,必须练就健壮的体魄。“市场——精耕、技术——精湛、生产——精品、服务——精心、成本——精细、现场——精益、效率——精确、团队——精诚”的“八精”管理理念,就是企业治未病、去固疾、促管理的“良方”,也是我们坚持苦练三九、打熬筋骨的“内功”,在严寒料峭中给企业以奋勇精进的信心和力量。
一、市场要精耕
市场无所不在,关键在于你能否发现它、满足它,并且还要精心呵护、细心耕作。只有春夏的精耕细作,才会有秋天的累累硕果。
坚持价值导向。营销不是“卖”产品,而是“买”客户的忠诚度,这才是永久的市场。对于引导市场的产品,企业要去创造和满足那些客户想要、但表达不出来的需求,关键在于客户的价值认同;对于成熟市场的产品,关键在于“性价比”,即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服务。“价值营销”不同于“价格营销”之处,就在于它是通过向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坚持聚焦市场。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一切资源要素必须聚焦市场。一方面,市场需求就是企业进军的号角,体系作战方能无往不利。营销工作要集聚销售、技术、生产、质量、仓储、物流、财务等所有优势资源,坚持领导带头上市场、精兵强将拼市场和团队配合托市场,才能打造最具效率的市场开发体系。另一方面,一条信息就是一条黄金路。既要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梳理、分析和整合,通过细分形成目标客户群和销售项目库;还要经常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关注国内宏观经济动态,关注股市、期市、汇市、楼市,关注大宗材料期货价格走势,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的风向标,以便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坚持项目为王。抓好项目管理是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销售管理手段。开发一个客户,就像发掘一座矿山,可以收益很多年,这就需要不但要深入开发客户,还要深入维护客户。企业要进一步强化“项目为王”的理念,在项目储备、开发立项、客户跟进、技术沟通、商务交流、产品交付、售后服务、资金回款等每一个环节,贯彻落实销售责任制,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发掘和服务优质客户资源。
坚持文化营销。“文化营销”理念需要通过产品、服务和品牌来传导,而销售员是企业和客户之间最直接的“文化使者”。对营销工作而言,市场细分、资源整合和项目管理是“表”,提升销售员的综合素质是“里”,只有表里如一,才能真正提高市场开发能力。销售工作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后疫情时期,企业要改变过去常用的客户关系维护方式,不断提升销售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
二、技术要精湛
当前,中国传统制造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引发深刻的产业变革。在后疫情时期的经营困境下,企业仅仅依靠节能降耗和单项成本管理等简单管理模式,获取更大利润已难有可为。坚持创新驱动和“重研发、精制造”理念,才能提升企业的持久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技术创新要为市场增值。创新的成效好不好,不是老板决定,而是客户决定的。企业技术创新走向真正成功要具备四个因素:第一,必须有最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仅要懂技术、做产品,也需要懂客户、懂得怎样把产品推向市场;第二,必须对市场有深刻了解,知道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才是客户愿意接受的;第三,必须跟主流技术趋势是一致的,做出来的产品要有应用的市场;第四,技术创新能够成功,常常是在某些细分市场和产品类别形成独特优势,进而以点带面推进整体创新能力提升。
因此,创新必须结合市场的需求,才能做出更加优秀的产品。技术人员要听得到市场的炮声,主动服务于“赚钱”的人,更多的走向市场、调研市场、贴近市场、推广市场,多参加技术交流会、设计联络会,坚持将技术开发的重心前移,强化市场技术服务和产品项目化运作,不断引领市场、创造市场,持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赢利能力。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要为生产助力。技术创新要坚持先进性和适用性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新技术利用率,促进企业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先进生产体系。技术人员要工作下沉、扎根一线、指导生产,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优化、新材料运用、设备技术改进等,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材料成本、员工素质提升等方面下真功夫,始终确保产品的高性能和低成本。
对制造企业来说,市场是引导,技术是动力,生产是支撑,管理是基础,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直接体现。只有将技术创新与生产过程紧密“串联”,充分融合各种生产要素,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创新流程更趋高效、服务市场更显价值,从而加快企业从传统制造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从“产—供—销”模式向“营销—开发—制造—销售”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三、生产要精品
“精品”是指精制、精细、精确、精密、精良、精美的产品。精品的核心是质量,关键在细节;质量做好叫精致,细节不好叫粗糙。生产管理要追求精益求精,把每一个环节做好、做细、做实、做透,做到“精”出理念、“精”出境界、“精”出行动、“精”出成果、“精”出效益。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靠什么来生存?价格还是品质?所有具有远见的消费者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品质”。而优质的唯一标准,就是产品性能是否满足甚至超越客户的期望。因此,企业要推进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每一名员工都将产品当作“艺术品”来精雕细琢,时刻拿着放大镜观察产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确保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还要注重改善产品的外在质量,通过作业流程化、流程合理化、工作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考核绩效化的精细化管理,确保现场环境的整洁、流畅、安全;设备运行的满负荷;工装模具的高质、精准;工艺执行的严格、精确,使生产始终处于优质高效的运行状态。
企业要超越同行,需要的不仅是钱和技术,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实质是一种市场精神。一方面,“工匠精神”把客户摆在首位,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服务,都以客户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注意每个细节,做到层层把关、点点控制、人人负责,企业的产品质量才会得到保证,企业才能塑造成一个可依赖的品牌。这是“工匠精神”的根本内涵。
四、服务要精心
市场服务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客户笑,客户也回馈给你笑容。在产品同质化和产能过剩的时代,企业光靠市场出奇招、打价格战走不远,还得回归产品与服务去赢得市场和客户。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服务致胜”的理念,向市场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
一方面,对外服务市场。销售管理必须以一切围绕市场、服务市场为目标。能否满足客户不断提高、日益多样化的要求,是企业能否得到客户认可、最终争得优质订单的主要因素。服务经济时代强调三句话:服务谁、谁服务、怎么服务。处理客户投诉“五要诀”:一倾听;二认同;三总结;四落实;五跟进。市场服务要坚决落实“首问负责制”,千万不能让客户投诉的问题凭空消失。对客户每一次投诉的处理,都是生动的管理培训案例;每一次投诉过程,都是后续改进的积累和提升。
另一方面,对内服务生产。企业管理必须以规范运作、通畅流程、服务市场为抓手,对外以市场为龙头,对内以生产为主线。企业各职能部门要围绕发展大局,贯彻“上道工序就是客户”的理念,摒弃“信息孤岛”、拆掉“管理围墙”,突破管理和服务的边界,做到“无缝”衔接和快速反应,以订单流为抓手,以信息流为纽带,建立高效的产销协调联动机制,更好地服务生产、服务市场。
五、成本要精细
企业以赢利为目的。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从而确保市场和利润最大化。“争市场、找差距、降成本”是企业永恒的成本管理主题。企业的一切管理行为都要围绕这个目标,任何工作的任何环节都要以“数字”说话,要学会“数字”管理,从表面“数字”,发现存在问题、深刻分析问题、彻底解决问题。
成本无处不在,管理没有止境。全面成本管理包含销售、服务、供应、制造、工艺、设备、技术、质量、存货、仓储、物流、基建、资金、财务、会议、信息、文化、人员、时间等各个管理范畴,并且要把每一个成本节点有效串联起来,形成多维立体的动态管控体系。企业要通过战略和文化引导,形成成本管理的全员统一意识;要通过市场反向倒逼和层层加压,明确每一个核算环节的成本管控目标;要通过目标管理和组织实施,督促各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成本行动计划;要通过跨部门协作和流程贯连,形成交叉监督的成本约束机制;要通过加强过程考核奖惩,推进节本措施的层层落实;要通过管理培训和绩效引导,让每位员工成为“斤斤计较”、精于算账的行家里手;要通过对标管理和集思广益,不断提出更优的成本改进方案;要通过制度规范、固化和总结推广,建立独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要通过企业文化宣导,形成节本降耗、精细管理的文化氛围。
六、现场要精益
现场管理是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运转效率、质量控制、精神面貌和企业形象的直观反映,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及运营质态高低的重要标志。客户对供应商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做现场审核,因为客户总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直观的判断。整洁、有序、安全的生产过程,能让客户对产品质量和交货能力更加放心。因此,做好生产现场管理,重要目的是对外展现强大的“说服力”:首先是创造一个有规律的工厂;其次是创造一个整洁的工厂;再次是创造一个可以目视管理的工厂;最后是能够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现场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集合点”,是各项管理功能的“聚焦点”,现场管理就是对现场各种生产要素的管理,也是对各项管理成效的验证。现场管理需要强化“精益思维”,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精益管理是通过持续化改善提升、系统化解决问题、标准化指导作业、集约化组织生产,进而减少管理差错、避免人为失误、不断消除浪费。对管理者来说,管理就在现场,创新就在现场,改进就在现场,效率就在现场,市场就在现场。因此,各级管理者要深入现场参与管理,从制定标准、优化流程、明确责任、落实举措开始,坚持走近现场、走近产品、走近员工、走近过程,坚持抓重点、抓成效,坚持抓反复、反复抓,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从而打造一个有序、有效、有益的友好生产环境。
七、效率要精确
在经济新常态下,当市场规模不再快速增长、粗放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之时,企业生存发展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科学管理、效率优先”的时代。创新一定要有利于提升效率,效率一定来自于科学管理,高效率、高效益是企业管理进步的重要标志。
管理要标准化。一个企业要想在成功的道路走得久远,靠的不是随性的管理,而是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度作为支持。而标准化,又恰恰是很多企业的致命短板,也是提升自己的最大机会。企业只有积极推广先进管理方式,才能促进管理流程标准化;只有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度和流程,才能统一员工行为与步调;有了标准化作业,才可以快速复制,才可以不断做大;有了标准化流程,才可以持续改善,才可以持久做强。
组织要集约化。“质量、成本、交货”是生产管理的最高准则。生产组织要推进“扁平化”、“集约化”管理,关键是抓计划流程,科学制订生产作业计划,对各种生产要素不断优化,杜绝不匹配因素导致生产梗阻、质量失控、延期交货、成本浪费而造成损失。所以,必须确保生产过程、生产工艺、人员配备、材料供应、设备状况、生产进度、劳动力负荷、生产能力以及其他要素相互协调平衡,要依据订单计划、标准定额严抓生产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产能,提高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流程要信息化。我们已经迈入“数字化”时代,客户对产品质量追溯、生产过程监控等要求日益提高,“平台经济”未来会成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重要合作通道,企业亟需全面提升流程标准化、设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智慧化水平。因此,企业要加快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与外部市场链、供应链、价值链、服务链的集成和协同,加强内部产业链的连接和整合,从供应、生产、技术、质量、设备、仓储、销售、财务到办公自动化,真正做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资源共享、相互制约、有效监控,全面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
八、团队要精诚
一支精诚合作的团队,是开展一切事业的基础。高效的团队必定具备:清晰的目标、高度的忠诚、充分的信任、良好的沟通、昂扬的士气、互补的技能、最佳的业绩。
企业经营和管理,本质上就是对人的经营和管理,就是对人心的经营和对人性的管理。悟透了人和事,就是找到了经营和管理的根。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要以共同的价值理念为引导,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理念,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从文化入眼、文化入心到文化入髓着手,大力培养和塑造员工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荣誉感;更要关注员工切身利益,优化薪酬分配制度设计,拓展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用激励、关爱和事业平台留人、育人、用人,营造鼓励人才成长、培养造就人才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
没有强大的职业化员工,就没有强大的企业。在企业面临困难、奋力爬坡的当下,我们更要着眼长远,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贯彻“人才资产管理”理念,坚持“不亏能人、不养闲人、不用懒人”的用人原则,不断提高工作责任心、提高职业素养、提高工作能力,构建一支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人才团队,打造一支能打“硬仗”、能克“难关”人才团队,培育一支能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人才团队。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革时代,企业如果没有变革的基因、变革的思维、变革的追求、变革的果毅,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企业要好好的活下去,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坚决趟出一条革故鼎新、管理精进之路。过冬不眠是为迎来春暖花开,历劫不死方能迸发生命活力。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再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