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历史长河,从抗战时期的艰难起步到如今全球领先,中国电线电缆行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之路。
1945年,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尚处于初创时期,基础薄弱,行业规模、产量、品种、工艺和装备水平等相当有限。至建国前,电线电缆行业只有职工2000余人,生产设备约500台,年最高用铜量仅6500吨。其中原资源委员会所属昆明、上海、天津、沈阳四个电线厂共用铜5700吨,产量占全国的87.7%,各地民族资本企业共用铜800吨,占12.3%。
从生产出“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导线”至1945年,昆明电缆厂共生产各类电线电缆4330吨,几乎承担了全部战时电线电缆物资供应。1945年,昆明电缆厂的先驱者们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分赴英、美等国学习电线电缆技术,学成归来的电线电缆技术骨干,成为中国线缆工业建设的重要人才力量。
也是在这一年,上海电缆厂的前身——“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总厂上海制造分厂”建设成立。
同年,沈阳电缆厂的前身“满洲电线株式会社”随日本投降后进入停产状态。
经过数十载热血奋斗,如今的中国电线电缆行业行业已进入“高端化突破、智能化融合、全球化布局”的新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保持线缆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地位,总体运行保持平稳,规模持续增长,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基本形成,产品进出口贸易持续保持较高顺差额。
一直以来,电线电缆维系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各个系统,承担着输送电能、传递信息以及实现电磁转换等功能,是保障经济社会系统通畅运转的“血管”和“神经”。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方面,更体现在国家自立自强的战略安全性方面。无论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还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电线电缆技术始终都是国家重大工程和高端装备的战略支撑。
吾辈当自强,历史的接力棒已传至我们手中。前辈们用热血与智慧点亮了家国,而今的线缆人,当以更前沿的技术、更坚韧的品质、更宏大的格局,继续以线缆为笔,以山河为卷,将奋斗的热流注入强国的脉搏,共同擘画一张覆盖全球、引领未来的线缆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