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覆盖深海探测、通信、资源开发全链条。
这一战略定位标志着深海科技从科研探索向产业驱动转型,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中央财政设立500亿元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国家深海重大专项预算增至120亿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50%,支持力度空前。
地方竞速布局,深海产业版图扩张
地方政策协同发力,深海科技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海南:三亚崖州湾深海装备产业园定位为“中国深海硅谷”,海底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全面推进;
深圳:联手华为、腾讯开发海洋数字孪生技术,目标年内建成国内首个深海装备智能运维平台;
青岛、烟台:聚焦深海采矿船与钻井平台制造,打造高端装备生产基地。区域协同格局初现。
技术突破密集,刷新深海探索纪录
中国深海装备技术迎来爆发期:
“深海一号”:中海油牵头项目获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平台等3项世界首创技术,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自主开发超深水油气国家;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10909米刷新纪录,完成马里亚纳海沟生态研究计划(MEER),揭示深渊生命奥秘,建立全球最大深渊生物数据库。技术突破显著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资本加速涌入,国际合作深化
产业基金:临港新片区设立50亿元深海科技基金,聚焦机器人、钛合金材料等关键领域;
企业联动:深圳与华为、腾讯合作提升海洋数据建模效率,推动AI算法在深海应用;
国际协同:与东盟合作开发南海多金属结核资源,探索深海采矿环保标准输出,拓展全球影响力。
万亿市场启航,国产化率加速提升
深海科技产业前景广阔:
经济目标:2025年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深海科技占比超25%(约3.25万亿);
技术目标:核心装备国产化率从60%提至80%,突破万米级耐压材料、智能采矿系统等“卡脖子”技术。政策、技术、资本三端共振,深海科技产业化浪潮已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