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电网广东韶关新丰供电局团队走进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仿生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近距离探访双方联合研发的“管道检测智能机器蛇”,标志着电缆管道智能运维迈出关键一步。此次走访也是“双百行动”校企联动研究成果的生动展现。
打破空间限制 破解电缆“体检难”困局
实验室里,东莞理工学院“管道检测智能机器蛇”研发团队正在对样机进行调试,“机器蛇”正穿梭于模拟管道和假山之间。通过模块化设计,“机器蛇”可根据任务需求增减蛇身,完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
过去,供电的工程人员只能依靠一根硬塑料杆插进管道,以此来监测管道畅通情况,这种“体检”方式大多依靠工程人员的经验,准确性不足,若遇到堵塞情况等,还得重复开挖判断,费时费力。
为了解决基层需求、保证设备实用性,东莞理工学院也曾多次到访新丰,进行现场测试。
通过“机器蛇”搭载高清摄像头,实现数据实时回传,这犹如为运维人员装上了“透视眼”。不仅能精准识别管道内的阻塞异物、管壁破损及压溃变形等隐患,还解决了人工“体检难”的痛点,摆脱了传统刚性检测设备的空间束缚。
加速技术落地 助力保供电质量提升
快装快拆是“机器蛇”的一大亮点。在实验室电脑上呈现的SolidWorks三维建模、DWG 工程图格外引人注目。通过屏幕,“机器蛇”的“五脏六腑”的装配过程被轮番呈现,每一处设计都指向“灵活”与“实用”。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坚,研发团队也发现了地形适应能力更强、使设备更轻便的新型复合材料——柔性TPU材料。据了解,现在每条“蛇”(根据蛇身不同)的重量大概在1.5到2.5千克。
目前“机器蛇”样机已完成300余次管道模拟测试,可爬行50米,续航1小时。盛夏来临,正值用电高峰,这款针对150毫米直径电缆管道检测的“机器蛇”也已成功应用于保供电特巡工作中,有效满足了基层电缆运维需求。
赋能新丰发展 展望智慧运维新图景
新丰地处粤北山区,地下电缆管道多、分布地形杂,且极端天气较多,传统的人工检测不仅效率低,还可能影响居民生活。在项目进度研讨会上,双方聚焦“机器蛇”的内部结构迭代更新、未来在实际应用场景等展开热烈讨论。
依托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中心、东莞市智能仿生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撑,研发团队对于“机器蛇”的探索,不仅满足于电缆运维,更希望能够实现“一械多用”的设计初衷。
据介绍,该研发项目通过“项目制”培养模式,带动3名研究生以及30余名学生参与核心技术研发,形成了“科研育人—产业应用—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
一条小小的“机器蛇”,为新丰电力运维钻探了一条希望之路,既成为了“双百行动”结对共建的生动实践,也展现了科技创新赋能基层发展的巨大价值,为校企合作孵化创新成果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