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河南工学院的校园别样美丽,让人流连忘返。一句句抒怀明志的道旗标语与一处处寓情达意的校庆景观相映生辉,厚重的底蕴与蓬勃的气象在牧野大地共同呈现,在这里,一部历经五十载春华秋实的“大学之道”正悄然写就。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1975年到2025年,河南工学院一代代师生秉持“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笃行“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在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中,在守正创新的持续奋进中,铸就了弘文励教、兴学报国的五秩荣光。
从“厂校结合”走来:一部扎根产业发展的办学史诗
10月19日上午八点半,作为50周年校庆的核心活动,河南工学院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专家报告会在学校创新楼报告厅举办,河南工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孙斌的致辞,将大家共同带回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
当时间的齿轮倒拨回1975年,在机械工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河南工学院的前身——新乡市重工业局工人大学应运而生。那时的校园,没有巍峨的教学楼,没有宽阔的操场。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成为最生动的课堂;机床前飞溅的火花,映照着师生求知的脸庞。
这是一所从生产一线“长”出来的大学。课堂设在车间,教案写在生产线,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掌握本领,教师在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中传授知识。“教学做合一”的基因,从建校之初就深深融入了学校血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又先后更名为河南机电专科学校、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不断拓展,从机械、电气延伸至电子、管理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
1996年,学校与34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组建了河南省高校首家联合办学董事会,迈出学校、社会、企业深度融合的重大一步;
1997年,学校创新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999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河南工学院,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的办学层次跨越,踏上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
从仅有两个专业、五十多名学生的职工大学,到如今拥有41个本科专业、2万多名在校学子的省属本科院校,五十年来,校名几经更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那份“为产业育人才”的初心,始终炽热。
以“融合共生”为脉:打造产教融合的“河工样本”
报告会上,“产教融合”这一育人生态被反复提及。当天,国家杰青夏元清教授等三人分别以《智能网联无人系统云控制理论与技术》《人机物智能:当张量人工智能遇见人机物融合》《竞争结构、需求分布于数据授权设计》为主题作专题报告,介绍人工智能领域前沿发展方向,为学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在河南工学院,校企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这里,课堂与车间早已打破围墙。学校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校内高水平实验室,引进了深圳岚峰机械有限公司和新乡市万新电气有限公司等生产型企业12 家,让企业真实研发场景走进课堂,为5000余名学生提供生产型实习实训岗位。企业导师带着行业最前沿的技术需求走进校园,学校教师则深入生产一线,将理论创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截至目前,学校建有实验室170余个,与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卫华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60多个。机械工程中心、电气工程中心等一批集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
这种深度融合,催生了令人欣喜的“河工现象”:电缆工程学院被誉为行业“黄埔军校”,2025届毕业生被远东电缆、中天科技等龙头企业提前“预订”;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参与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在实际生产中投入使用;教师团队获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与企业共同攻关的技术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如今,12个现代产业学院如同12片丰沃的“试验田”,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交织,彼此滋养。一幅“产教良性互动、校企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正在卫河之畔、牧野大地徐徐展开,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河工方案”。
以“扎根中原”为志:厚植服务地方的“担当沃土”
“近年来,河南工学院深度融入新乡产业兴市、制造强市战略,调整和开设了智能车辆、智能感知、虚拟现实技术、微电子科学等专业,构建了与新乡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体系,为新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新乡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建平在致辞中表示。

在河南工学院,服务地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行动。这所扎根牧野大地的高校,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将论文写在厂房车间里,将成果转化在生产线旁,以实实在在的贡献书写着服务区域发展的精彩答卷。
学校本着“对接产业、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面向河南先进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开设的41个本科专业中,工科专业占比达75.6%,获批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面对新乡“起重机械之都”“电池工业之都”的产业名片,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展现出精准的对接智慧——智能车辆工程呼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服务电池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专业群支撑起重装备转型升级。在这里,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形成了“产业出题、学校解题”的良性循环。
学校的服务足迹遍布新乡的产业版图:与新乡市政府共建的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助推器”;与新航集团共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为航空零部件精加工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心连心化工完成智能化改造,帮扶胜华电缆实现技术突破,助推天利热工等企业成功上市。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彰显着学校服务地方的深度与力度。
这份担当更延伸到更广阔的基层天地。在封丘县祝店村,学校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发展瓜蒌种植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新乡县前村,驻村工作队深入调研,精准发力,力求产业新突破,为农村产业兴旺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学校深厚的国防教育传统,让一批批学子携笔从戎,将知识报国的理想付诸实践。
从产业升级到乡村振兴,从技术创新到国防育人,河南工学院用行动诠释着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在这片牧野大地上,持续书写着校地共生共荣的动人篇章。
“学校正在制定‘十五五’发展规划,我们将以此次校庆为契机,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锚定申硕目标,做大做强我校的特色专业,把‘好就业、就业好’这张靓丽的名片传承好,力争打造一所机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孙斌的话铿锵有力。
“蓝天抒写我们的志向,大地把我们的蓝图铺设,团结、创造、竞争,美好的未来靠我们开拓............”最后,河工学子又一次唱起校歌,这一份家国情怀、这一份使命担当,从1975到2025,从机械厂房到人文广场,始终成色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