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2018年,就是这样的特殊年份。
2018年,上海定位“卓越全球城市”,引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以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的姿态,已经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2018年,国网上海电力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城市能源互联网,成为上海城市能级提升、经济密度增强的“能源引擎”。
对比1978年和2018年上海主电网的一组数据,能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电力发展的巨变:
上海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从1978年的220千伏提升到2018年的1000千伏;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数量从1978年的8座增长到2018年的135座,对应的变电容量从138万千伏安增长到11400万千伏安;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从1978年的511公里增长到2018年的5892公里,其中电缆线路更是从6.9公里增长到867公里。如今上海电网已经成为国内最为领先的超大型、大受端城市交直流混联电网,形成了以“五交四直”特高压、跨区电网以及500千伏双环网为骨干的输电格局,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安全控制能力、运维管理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882年,中国第一盏灯在上海点亮。然而上海电网真正的发展与飞跃,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40年来,上海电网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也成就了一个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城市电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其中的一些“第一”,迎接更广阔、更美好的未来。
跨越吴淞口黄浦江导线架设施工
建成我国第一个500千伏超高压城市双回路闭合环网
1978年2月,220千伏黄渡变电站9万千伏安的1号主变压器建成投运。次年,容量扩至2台主变压器,共30万千伏安。1988年9月随着500千伏输电线路斗(山)(黄)渡线、(黄)渡南(桥)线包括黄浦江大跨越的2基94.8米特高铁塔建设竣工,原220千伏黄渡变电站正式升级为500千伏变电站,上海电网正式从220千伏升级为500千伏。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80年代末出现了严重的缺电局面。为此,上海进一步加快了电网建设的步伐,特别是500千伏网架的建设。
1989年9月,国内首座±500千伏直流换流站——南桥站正式投运;1991年12月,500千伏石洞口至黄渡的5104线建成投运;1992年4月,浦东地区大型枢纽变电站——500千伏杨高变电站投运;1994年6月,500千伏黄渡至南桥第二回路5018线投运;1994年底,随着500千伏南桥至杨高的5106线建成投运,上海500千伏电网形成了“C”型双环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开发开放浦东号角的吹响,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更加旺盛。为了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94至1997年,上海电力共投入资金39.8亿元用于电网改造建设,超过前40年总和,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创下“三年胜过四十年”的辉煌业绩。
进入21世纪,电网建设又跨上新台阶。2003年12月,500千伏杨(行)杨(高)线工程及500千伏吴淞口大跨越工程竣工,使呈“C”型的500千伏环网端口闭环,实现500千伏环网全线畅通。2004年,500千伏杨行—外高桥电厂—顾路—杨高输电线路工程建成投运,与先期建成的500千伏杨行—石洞口电厂—黄渡—泗泾—南桥—杨高线路,正式形成上海500千伏“O”型双回路闭合环网,成为我国第一个500千伏超高压城市双回路闭合环网。
环网的建成,大幅提升了上海500千伏主网架的供电可靠性,电网运行方式的灵活性显著提高,并对上海与区外电网的联系和接受外来电起到积极作用。
2018年10月23日,位于青浦区练塘镇的1000千伏特高压练塘变电站内一番忙碌的景象,一年一度的年度检修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这座投运于2013年9月的大型变电站是上海电网唯一一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是特高压入沪的重要“落脚点”。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和能源负荷中心,一次能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引入外来电成为一条必由之路。
从全国首座±500千伏换流站起步,外来电推动上海绿色发展
连续十几年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使上海在21世纪初逐步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然而从2001开始,上海出现了高峰电力短缺情况,拉闸限电成为夏、冬两季用电高峰期间的常态化举措。
2004年7月23日,上海市发布了历史上第一次高温黑色预警,当天全市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500.6万千瓦,同比净增139万千瓦,远超上海本地机组的发电能力。面对严峻的用电形势,上海制定并实施了三套避峰用电方案,全市近7000家企业执行了错峰措施,大约减负150多万千瓦,确保了电网的总体稳定运行。
在自身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力需求的情况下,要解决上海电力短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增加外来电的占比。
1990年8月27日,全国第一条500千伏正负两极、输送能力为120万千瓦、全长1045.67公里、从湖北葛洲坝到上海南桥的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竣工投运,实现华中、华东两大电网联网。上海电网自此有了外来清洁水电。
南桥站作为上海电网首座500千伏换流站,最高输送功率达120万千瓦。当时,上海闵行发电厂的满发容量大约是82万千瓦,外来电对于上海电网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
2003外来电占上海最高负荷比例提升至30.5%,然而依然无法扭转上海缺电的局面。
±800千伏特高压复奉线铁塔
2009年,由向家坝至上海的我国第一条特高压直流线路——±800千伏复奉线投运,上海电网正式迈入特高压时代。复奉线满送容量达640万千瓦,接近上海本地装机容量排名前三的发电企业的容量总和。也正是从那一年起,上海电网真正从源头上摆脱了缺电的困扰。
2012年7月,随着最后一台水电机组的投运,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240万千瓦,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为了将清洁水电送往负荷中心,在国网公司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500千伏华新和枫泾换流站先后于2006年和2011年投运,成为上海电网接受三峡清洁水电的落脚点。每年迎峰度夏期间,两座换流站可满功率输送60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为上海电网源源不断地注入澎湃动力。
与此同时,在复奉线的示范引领下,特高压入沪的脚步持续加速。2013年,1000千伏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投运(淮沪特高压南半环);2016年,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淮沪特高压北半环)投运。上海电网形成了“一直(复奉线)二交(南半环、北半环)”的特高压外来电通道。
2017年7月24日,上海电网创下3252万千瓦的历史最高负荷,其中外来受电达到1520万千瓦,接近五成。根据统计,2017年上海全社会用电量1526.77亿千瓦时,电网售电量1276.52亿千瓦时,其中外来电量661.28亿千瓦时。
充沛的外来电不仅弥补了高峰期间的负荷缺口,还可以使上海电网留有一定的旋转备用,保证供电安全。更重要的是外来电中清洁水电占比超过80%,为上海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大气综合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