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盐县望海街道的嘉职院海盐学院内教学楼林立,如此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校园背后更是凝聚了建设者们的智慧和汗水,嘉兴多角电线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角线缆”)便参与了该项目的建设,该公司主要经营多通牌电线电缆。作为基建项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生产的电线电缆质量至关重要。
坚持稳扎稳打 深耕细分领域
“该项目工程量大、质量要求高,我们主要为其提供了矿物质电缆、低烟无卤电缆和阻燃耐火电缆等。与常规电缆相比,这些产品材料具有阻燃性能和低烟、无毒等特点,在环保、安全、防火等方面具有优势。”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美芬介绍说,该批电缆生产工艺较高,适用于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中,可以提高建筑消防等级,进一步降低火灾风险。
不仅仅是嘉职院海盐学院,近年来,多通线缆还应用于“澉川诗梦”南北湖光影夜游、海盐县妇幼保健院、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场馆、秦山核电站、福清核电站等项目。作为海盐“土生土长”的企业,该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的浙江省海盐电线厂,到如今的嘉兴多角电线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从传统生产到智能制造,一路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的电线电缆高新技术企业。
70年代的盐平塘老厂房,90年代的小楼房,2016年搬入现代化厂房……半个世纪的奋斗展现了这家企业从小到大的“蜕变”之路。“我是80年代来电线厂的,当时大家工作的厂房也就两百平方米左右,生产条件比较艰苦。因为都是一些半自动设备,每生产一批电缆都需要手工操作。”公司董事长顾观法回忆道。
“工人培训也是个难题,因为规范操作意识不强,每一位员工进厂我们都要手把手,反复地教。”顾观法表示,尽管整个条件无法与现在相比,但工人们依旧时时刻刻想着学技术做产品。坚守专业深耕细分领域,一路走来,多通线缆始终坚持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
几十年的沉淀,多通线缆致力于打造质量至上、节能环保的现代产品。如今,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拥有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聚焦“专精特新” 苦练技术“内功”
电线电缆犹如国民经济的“血管”,随着线缆行业发展,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更加考验企业的“基本功”。“之前有一家客户找到我们,表示他们使用过很多家的吊装电缆都会出现护套开裂、内导体断裂、外护套鼓包等问题。因此,想让我们研发一款专门用于建筑设备使用的吊装电缆,使其长期能在户外使用。”宋美芬说。
要想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就必须攻克核心关键技术。项目研发的关键是开发一种可以在吊装环境中使用的高性能橡套电缆,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安全性能和稳定性。因此,研发人员进行了深入调研,反复对原材料配方进行调整,对生产工艺和线芯结构进行改进,并通过弯曲曲绕试验。
“从2009年产品改进后,我们对用户的使用情况一直进行跟踪调查。根据其反馈的意见,不断调整,直至用户反映该产品未出现鼓包、外皮破损、断芯等现象,完全能满足产品的承重要求。”宋美芬说。在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后,该项目也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同时,凭借严格的品质控制,多角线缆通过“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
正是这一项项创新研发的技术,帮助企业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为保持核心竞争力,该公司早在2004年便成立了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并于2022年被认定为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每年我们都会将4%到5%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研发支出,2022年投入了600余万研发经费。通过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和持续不断的技术开发,我们获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宋美芬说。
特种线缆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近年来,该公司攻克了在吊装电缆、阻燃电缆等特种线缆的生产和加工技术方面等各类技术难题10余项,完成了各类特种线缆一系列核心制造技术的开发。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多角线缆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
同时,该公司注重研发人才团队的建设,每年组织技术人员去相关院校开展专业培训,并聘请行业专家来企业授课。同时通过完善公司人才引进制度,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扎根肥沃“土壤” 勇闯国际新市场
面对技术不断升级、定制化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等,从“制造”走向“智造”,才能让传统制造业走得更稳、更快、也更远。近年来,海盐聚焦产业扶持、惠企政策,以智能化为目标,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突围”步伐。多角线缆也成为海盐较早一批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
2016年,公司通过申请易地技改项目,先后投入了1000余万元,对原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并购买悬臂式单绞机、自动化挤塑生产线、低烟无卤机组、连续拉丝退火机等先进设备,在3年内生产车间全面实现“机器换人”。借助数字化浪潮,该公司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加速“蝶变”。
“像这台更换的连续拉丝退火机,使产品从材料到成品一步就能完成。”宋美芬介绍说。通过“机器换人”,企业不仅提高了55%左右的生产效率,还减少了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
技术的革新让企业有了更足地发展底气。通过数字化转型,该公司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提升产品品质稳定性,进一步拓展新的市场。
如今,来到崭新的工厂内,车间内处处是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在数字化系统的控制下,一根根铜导体经过多道工序,生产为一批批特种电缆。在最新的“成绩单”中,出口特种电缆成为了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为应对市场变化,这两年,我们将特种电缆的市场拓展到了欧洲、中亚等地。”顾观法说。从原来的国内市场切换到国际市场“赛道”,该公司瞄准高端产品出口,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新产品研发落地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同时,优质的营商环境给予了企业发展的肥沃“土壤”。多角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正是武原街道(城投集团)精心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的一个缩影。“我们通过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培育扶持,引导企业培养创新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做专做精核心产品,向高附加值的领域纵深前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武原街道(城投集团)经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越来越多涌现的创新型企业更将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