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制造业面临深刻变革的今天,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新生?航天电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航天电工集团”),用近七十载的坚守与创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生产故事。它关乎一根电缆如何通过技术迭代,从满足最简单的电力传输,到上卫星、下深海、抗飓风,为眼下火爆出圈的人形机器人量身定制“神经”与“血脉”;它关乎“中华”“双峰”两大国民品牌,如何在特高压、航空航天等国之重器领域打响声誉后,又在新一轮能源革命和超严国标的考验中,成功破圈;更关乎一家内陆企业,如何在全球贸易壁垒高筑的背景下,从“借船出海”到“同舟共济”,将“中国智造”的烙印,深深嵌入“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乃至欧美市场。
让我们走进航天电工集团的研发中心、生产车间与市场销售一线,解码这家老牌国企在改革升级上的突围逻辑,探寻传统产业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下的转型样本。
技术突围:从“制造”到“智造”的基因重塑
在航天电工集团可以看到一番景象:技术创新,正驱动着这家企业挣脱束缚,以新质生产力实现价值跃升。
作为中南地区第一家电线厂,航天电工集团取得了多个重要突破:率先研制成功铝导线、11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等,并在裸电线领域把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69年来,从支援三线建设到服务航天工程,从参与特高压项目到开拓海外市场,这些电缆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这份对技术创新的执着,深植于这家企业的基因。
故事,要从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条“电力高速路”讲起。
在珠江口的狮子洋上,日均船舶流量超4000艘次,这里是世界闻名的“黄金水道”,也是台风频发的区域。一条服役近40年的500kV输电主干道——狮南甲乙线,在此跨海而过。面对大湾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一项极具挑战的输电线路改造工程迫在眉睫。
航天电工集团接到了其中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为这条电力大动脉提供一种全新的特种导线。
“业主方的要求堪称苛刻,”航天电工集团蔡甸分公司生产制造中心副经理王迪回忆道,“要在不改变原有铁塔基础的情况下,将输送容量提升近一倍,还要能抵抗12级以上的强台风。”
面对这片复杂的水域和严苛的技术指标,此前国内并无同类产品可以借鉴。深植着军工基因的航天电工集团接下了这个挑战。
经过反复论证与技术攻关,一种带有特殊凹槽的低风压导线应运而生。这种特殊表面的设计,能巧妙地“梳理”吹过导线的强风,将风荷载降低超过三成,有效解决了输电导线在台风中的安全问题。
然而,就在试生产阶段,意想不到的难题出现了。
由于导线单丝截面过小,在高速绞合中极易“翻身”,这会直接影响产品性能,甚至导致整个项目失败。
“我们与设计院反复沟通,最终通过优化结构、放大单丝截面,在保证凹槽效果的同时,解决了生产难题。”王迪说。最终,这根看似普通的电缆,成功应用于这条横跨狮子洋的“电力高速路”,确保了这条能源大动脉在今年5月21日如期投产送电。
如果说为跨海工程“降压”是应对极端环境的极限挑战,那么为人形机器人定制特种电缆,则是对未来智能制造的精准布局。
2025年春晚,当人形机器人灵巧的秧歌舞惊艳世界时,鲜有人知,其体内需要一根能承受上百万次弯曲、扭转的特种电缆,它如同人体的“血管”。航天电工集团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机遇。
“我们选用了柔韧性更好、强度更高的氟塑料和半硬质PVC等材料,提升了线缆的柔韧性、弯曲和扭转性能。”航天电工集团航天瑞奇公司研发工程师刘刚介绍,目前样品测试效果良好,已与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在新能源汽车这一席卷全球的产业变革中,中国显然走在了前列。武汉,有着中国“车谷”之称,航天电工集团地处武汉,具备天然优势。
东风汽车当时面临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由于前轮需要进行复杂的转向运动,其轮毂电机线缆承受的是“万向”的、不规则的运动,当时市面上所有线缆都无法满足这种苛刻的要求。
接到挑战后,航天电工的技术团队与东风展开了联合攻关。航天电工集团航天瑞奇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副经理史绍哲在采访中透露了一些技术细节:将导体材质从普通的铜升级为特种合金铜,并搭配特殊的双层外保护套。经过长达一年的设计、研发和三次打样,这款在国内首创的前轮轮毂电机电缆终于通过了所有终端验证,顺利量产。
从解决一项工程难题,到布局一个新兴产业。这背后,是一个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我们已与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航天电工集团研发中心主任肖伟玲表示。
其中,与华中科技大学瞿金平院士团队合作的项目,直指行业痛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航天电工集团航天瑞奇技术顾问罗福安解释说:“这个项目旨在让新能源汽车用的硅橡胶绝缘高压线成本更低、性能更好。它的突破,将推动整个行业在此类产品加工上实现一个新的跨越。”
从研制铝导线,到攻克特种导线、机器人电缆,航天电工的实践证明,即便处于传统产业,只要锚定科技创新,就能在不断的技术跃迁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质生产力。
品牌破圈:擦亮金字招牌的时代价值
当过硬的产品力锻造完成,如何将其转化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航天电工集团手握着两块王牌——“中华”和“双峰”两个中国驰名商标。
“中华”品牌承载着航天电工最厚重的历史记忆,其发展轨迹与共和国的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对于航天电工集团而言,这块拥有69年历史的金字招牌,并非陈列在荣誉室里的奖牌,而是活跃在市场一线的战略资产。
凭借卓越的品质,“中华”牌电缆成为众多国之重器的配套基石。“从2009年我国第一条特高压工程开始,航天电工集团就参与了全国众多的特高压工程建设,成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信赖的老品牌。”航天电工集团蔡甸分公司销售一部副部长杨帆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而在更尖端的航天领域,航天电工集团生产的特种电缆也功不可没。“产品主要配套于北斗卫星、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及运载火箭等重点型号。”航天电工集团湖北航天公司副总经济师兼军品事业部总经理周炳锋介绍。仅此一项,年配套金额就达上亿元。
周炳锋表示,公司坚持“用军品的理念来管控民品的产品品质”,做到了“军民一致,军民融合” 。这意味着,即便是民用的家装电线,也遵循着军品生产的严苛质量控制体系。
今年7月1日,国家对阻燃电线电缆实施强制性3C认证管理。“对于我们这种坚持做好线的公司来说,这是个好消息。”航天电工集团湖北航天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谢大冬坦言,“我们已经拿到了全部产品线的3C认证证书。”
如今,在高速服务区或城市小区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上,很多使用的正是“中华”牌电缆。“市场转型之所以顺利,得益于中华品牌的历史沉淀以及央国企平台优势。”史绍哲满脸自信地介绍。
尽管拥有卓越的技术和强大的品牌,航天电工集团所处的市场环境依然严峻。尤其是在新能源等热门赛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2024年8月宜昌城发控股后,航天电工集团的产业链布局加速向上游延伸。投资1.65亿元的铜杆厂在宜昌白洋物流园区快速落地,于今年7月30日点火,投产后可年产12万吨铜杆。同时,在国家“两新”政策下,航天电工集团积极推进设备更新,重点拓展新能源线缆与军品市场,强化产业协同效应。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航天电工集团的应对之策,是继续更加坚定地走高品质、技术创新的道路。罗福安表示:“创新才是节约成本的最大捷径。”
航天电工集团这种在残酷市场竞争中对品质和创新的坚守,不仅是对“中华”和“双峰”两大金字招牌的最好守护,也最终构成了企业最坚固的护城河。
全球破浪:从“借船出海”到“同舟共济”
航天电工集团作为一家地处华中腹地的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将自己的产品铺设到遥远的非洲大陆和准入门槛极高的欧洲?企业的答案是:从“借船出海”到“同舟共济”。
在非洲西海岸,尼日利亚最大的城市拉各斯,一列蓝轨正沿着海岸线呼啸而过。这是西非首条电气化轻轨,也是西非第一条由中国企业自主设计、建造、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的电气化城市轻轨交通项目,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承建。
“以前我们基本是借着中国总包商的船走出去,但现在,我们要上船去,跟他们一起去经营,同舟共济,抱团出海。”航天电工集团国际市场中心经理包伟丽一句话道出了公司的国际化战略。
拉各斯轻轨蓝线项目,正是这一战略转变的实践。项目启动之初,中方团队面临的不仅是40多摄氏度的高温和复杂的施工环境,还有当地对“中国标准”的不熟悉与不信任。
在这次“抱团远航”中,航天电工集团不再是单纯的供货商,而是深度参与项目前期的技术方案制定,成为解决难题的合作伙伴。
在铁路系统中使用铝合金导线替代传统的铜芯导线,这在海外铁路应用非常少见。包伟丽说,“我们与项目设计方的工程师们一起,做了大量的前期论证和技术方案设计,用扎实的数据和专业能力,最终说服了业主,促成了这次开创性的应用。”
这种“既参与设计,又有供货”的模式,不仅为项目节省了成本,更从源头上展现了“中国方案”的价值和竞争力。
如今,这条轻轨以约合人民币3.5元的亲民票价,将当地人原本两小时的通勤路程缩短到半小时。
在非洲大陆的成功,为航天电工集团叩开了更广阔的世界大门。有一次在埃及的项目中,客户突然要求采用国内罕见的欧盟标准提供“低烟低卤”材料。航天电工集团凭借在拉各斯项目积累的国际合作经验,使得这场标准“攻坚战”化险为夷,并意外地成为进军中东、欧洲等高端市场的“敲门砖”。
罗马尼亚国家电网改造项目,是航天电工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胜利。
“欧洲市场要求非常高,过去我们没有任何业绩,客户的认可极难获得。”负责该项目的客户经理刘嘉回忆。为了赢得这次机会,航天电工集团展现了极大的诚意和超越常规的服务承诺。在交付条款上,他们同意了风险和责任都更大的“门到门”交付,承担了整个供应链的全部风险。
凭借这份自信,航天电工集团成功拿下了罗马尼亚国家电网改造项目,一举实现了欧盟市场“零”的突破,如同一颗投入欧洲市场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此后,航天电工集团在西班牙等国的订单也接踵而至。
航天电工集团的海外征程并非零敲碎打,其背后是一幅清晰、长远的全球化战略蓝图。他们不再是“跟着总包商走”,而是“用全球市场的地图来进行自我定位”,主动选择重点发展的区域和板块。
包伟丽描绘了公司未来全球化布局的“三步走”规划:第一步,在重点市场试点办事处;第二步,建立区域性的海外营销中心;第三步,待前两步走稳后,在合适的区域内投资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和运营。
在市场选择上,航天电工集团也采取了差异化的精准策略。在非洲等传统市场,继续深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中东市场,向港口、石化等更高门槛的基建领域渗透。在欧洲市场,抓住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机遇,将重点放在技术含量更高的充电枪、储能设备、光伏组件以及新能源汽车高压线等产品上。
从“借船出海”到“同舟共济”,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布局,航天电工集团的全球化之旅,展现了一家中国电线电缆制造企业在全球新格局下的智慧与雄心。
写在最后:
一根看似普通的电缆,在近70年的时光里,完成了从技术、品牌到全球化布局的“三级跳”。每一次跳跃,都是一次重塑与再造。
在航天电工集团,可以反复听到一个词:“坚守”。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这似乎是一个“不变”的、甚至有些“过时”的词汇。但正是这份坚守,构成了航天电工集团应对“万变”市场的核心能力。
坚守品质,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择向上攀登;坚守创新,让他们在“卡脖子”的困境中找到突围路径;坚守信誉,让他们在陌生的海外市场中赢得了宝贵的信任。
航天电工集团的故事,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当一家传统企业将创新的基因刻入血脉,将市场的脉搏握在手中,即便是传统的赛道,也能延伸向广阔的大海。